微信公众号为什么没有流量?(下)
日期 :2019-11-04 09:11浏览量:
微信公众号生态的核心是什么?
报告说:“微信公众号+自媒体,改变了媒体舆论场权重配比。众媒时代,信息传播架构将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”“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架构依赖于强社交链”。“社交媒体”“去中心化”这些时髦的字眼似乎在讲述微信公众号这个产品的伟大。
A长尾经济。克里斯·安德森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震撼全球的著作《长尾理论》,本书的第一章就讲了“技术正在将大规模市场转化为无数的利基市场”,在第三章又讲了“万不可小视数以百万计的业余生产者”,同时他还论证了在互联网的时代,80/20法则为何会失效。
微信称“再小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品牌“,在这个平台上允许所有业余人士搞专业媒体才能做得事情,博客时代也是如此,只是在微信时代,社交又赋予了文章的自传播力。其实,这本质就是长尾经济。
B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读者。在6亿微信用户中,人人都联网后,意味着一个“选择与被选择”的大爆炸时代来临。每个细分领域都可以获得海量对此感兴趣的读者,然后贡献源源不断的阅读量。
这是一个分布式系统,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。如果按照这个愿景,微信公众号将创造一个非常完美的崭新媒体生态。
C完美的长尾经济只存在于作家的理论中。淘宝也是这种分布式平台的创造者,也是长尾理论的践行者,每个人都可以是卖家也可以是买家。然而最终平台陷入了流量的争夺战,为了获取好评与排名,商户不得不采取刷单的手段以将自己的商品展示在顾客的眼前。
同样,微信公众号有1000万个,这是一种长尾经济,大量普通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创业,这诞生了新的就业和工种。这都是值得称赞的,然而这只是改变了传播的规则,在生产者的一侧,优秀的内容与垃圾内容的占比还是20/80。同样,最富创造力的原创作者所获得的收益、阅读数仍然符合20/80原则。因此,根本就没有实现“再小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品牌“。
D创造者得不到尊重的生态?微信树立了一些个人公众号、企业公众号的典型,比如,罗振宇、招商银行,这些公众号的成功都是平台为了推广而设立的样本。除此之外,再没有第二个罗振宇,第二个招商银行。这其实不能叫做对创造者的尊重。
作为一个平台的搭建者,就如同一个社会的管理者一样,他们应致力于搭建服务大众的公平环境。如果其法律法规无法让创造者获得尊重,这必然产生一个严重的“负激励”。
无论是《长尾理论》还是后来克莱·舍基写的另一本书《未来是湿的》,其所阐述的理论都是基于互联网社会的,基于技术的,而并非基于真实社会,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。
如何在微信这个生态中,培养人们崇尚创造,崇尚勤奋,而不是崇尚“喂饭式”阅读,崇尚不劳而获,这应该是一个影响数亿人的平台所传递的正确价值观。而这种价值观则需要通过更加符合社会伦理的法律法规来构建、实施。
为了鼓励原创,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,微信应该再抬高抄袭者的不劳而获的门槛。对于《原创保护机制》,我提两个并不成熟的想法:
1让原创者设置转载付费金额,非原创公众号转载的时候都要付费才可以完成转载;
2原创者设置免费转载,但非原创公众号必须将该文章广告收益的80%分给原创者。
当然,短期看这些规定无关乎平台的收入,甚至会降低收入,但是长远看则关系到平台兴衰,关系到企业基业长青。
所谓“饮水思源”,如果这个水的“源头”无法持续喷涌优质的水资源,那么河流必将枯竭,湖泊必将干涸。
上一篇:微信公众号为什么没有流量(中)?